扬长补短为打造世界级宜昌贡献文旅力量

日期:2023-07-22 08:47来源:三峡日报
责任编辑:李敏打印

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苏海涛

  此行赴厦门、深圳、东莞、广州考察,一路看一路思考,感触很深,震撼极大,有一种“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一、几点体会

  (一)发展思想要进一步大解放。宜昌有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还未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甚至未曾成为国内一线旅游城市,原因固然复杂,但根本问题还是思想解放不够。当前的宜昌旅游已进入“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一直以来存在的城区旅游空心化、城市高端酒店数量不足、购物餐饮娱乐街区特色不鲜明等老问题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另一方面,在“十三五”期间,因种种原因,在大型主题公园的招引、建设方面又慢了周边地市一拍。省委为我们定下“建设世界级宜昌”的目标,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理应成为“先导工程”,我们要学习沿海地区敢为人先的勇气,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全市上下“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发展格局。

  (二)发展眼光要进一步放长远。大湾区内几个新区,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布局,都绝不“囿于一地一时”,而是放眼全球,着眼于未来几十年发展趋势。同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力量,以科学装置为巢,引科研人才之凤,行产业蝶变之事。宜昌未来的旅游发展,一定要在全球旅游发展的坐标系中来定位,从资源、产品、区位等各个方面来寻找宜昌在全球、全国旅游发展中的独特性,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另外,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强化宜荆荆都市圈及宜恩神区域旅游合作,宜昌要主动扛起区域旅游枢纽的责任,在交通、住宿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建设布局上,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的需求。要强化三峡区域的旅游合作,与重庆联手打造“大三峡”品牌,扩大三峡旅游国际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

  (三)发展定力要进一步增强。厦门结合自身滨海港口城市特点,抓住供应链物流和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在全国或区域领先的产业集群。我们建设世界级宜昌,一定要瞄准几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都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从体制机制、发展政策、资源调配、人才招引上予以倾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二、发展建议

  (一)补足补短,用心打造特色城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引进国内外主题公园品牌,加快建设宜都宋城·三峡千古情,推进巴山金谷银基旅游度假区尽快落地,填补主题公园空白。出台扶持五星级饭店发展政策、工作机制,抓紧引进建设一批高端度假酒店、主题酒店、精品民宿。精心建设一批文旅消费集聚区,如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认真梳理历史文化内涵,保留城市烟火气。引进、举办国际国内各项精品赛事活动,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商贸活动,支持引进国内外知名艺人来宜举办音乐节、演唱会,不断拓展场馆社会经济效益。

  (二)创新思维,匠心打造“世界级产品”。长江三峡、三峡工程无疑是宜昌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王牌”。我们要按照休闲度假的要求,系统性、革命性重塑“两坝一峡”旅游资源,推进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三游洞(西陵峡)等景区提质、升级、转型。探索开发两坝一峡夜游项目,将“两坝一峡”建成世界级旅游景区。对接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推进工程建设和文化旅游的融合,规划建设太平溪三峡国际旅游岛,建好大剧院、美术馆等一批地标性项目。依托三峡游轮母港,争取三峡大坝游轮优先过闸政策,吸引长江三峡豪华游轮入驻。

  (三)寓教于游,精心打造全国研学旅行基地。依托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移民文化、屈原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地质科普等三峡特色文旅资源,开发特色精品课程,打造特色精品线路。推进校企合作,加大研学导师培训力度,提高研学课程吸引力。加强文旅类研学单位监管,健全评价体系和准入退出机制,提升研学旅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