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全链条协同发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紧扣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等核心定位,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提质增效,发挥区域创新发展新优势,努力打造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全要素保障
创造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宜昌将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持续完善政策机制、强化资源配置、优化服务模式,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竞争实力。
2024年,宜昌市委、市政府印发《宜昌市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企业和科研单位发明创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要求各相关单位围绕专利申请持续开展精细化服务,推动专利布局质量明显提升。截至2024年底,宜昌全市有效发明专利8300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达2729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6.95件,均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有效商标注册量达6.77万件;地理标志产品89个,居全省第二,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82件;累计取得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6张。
近年来,宜昌不断完善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机制,出台《宜昌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方案》,推动市级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中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力度,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截至2024年底,宜昌市获批省、市级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中心25家,高质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中获金奖1项,优秀奖2项;首届中部六省高价值专利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第四届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中斩获“1金2银”,专利创造质量实现从“有”到“优”的跃升。
全体系建设
转化运用效益持续显现
宜昌围绕“专利变资产、成果变效益”的目标,统筹推进转化路径不断优化,搭建服务平台、完善金融支撑,着力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
当前,宜昌已高标准完成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考核验收,围绕知识产权运用等工作重点发力,覆盖市场主体6000余家,成效显著。其中,“宜昌水利水电专利导航”项目入选国家专利导航优秀成果。
为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模式,宜昌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持续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集聚区累计营收1.77亿元,拥有授权专利1.8万件。宜昌高新区已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试验区。
转化落地方面,宜昌摸排存量专利4.2万余件,推动近700家企业入驻专利盘活系统。聚焦重点产业及企业,宜昌举办长江流域城市专场、宜荆荆恩片区专利供需对接转化等活动。2024年,宜昌专利许可转让2905次,实现转化签约金额8.32亿元;19个产业化项目实现销售收入51.27亿元,带动新增就业和税收增长。
此外,宜昌还设立质押融资风险补偿金,推出银政企联合的知识产权融资产品,全年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10.6亿元。2025年初,宜昌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000万元,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全链条保护
构建多元融合保护体系
近年来,宜昌聚焦行政执法、跨域协作、平台支撑等重点环节,持续提升保护体系建设水平,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积极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创新发展环境。
2024年,宜昌市成功入选国家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城市,宜都市、远安县入选国家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市(县),行政裁决机制不断健全。宜昌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市司法局出台《宜昌市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宜昌市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联合保护工作站建设。目前,宜昌拥有省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9家,营造了健康有序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此外,宜昌创新构建“线上+线下”双轨运行模式,打造覆盖全市48家保护工作站的“融站入所”服务网络;同步开发全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一张网”平台,实现调解、举报、仲裁、取证等功能一体化联通,强化了数据互通与效能整合。2024年,全市共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18件、商标和地理标志案件100件,结案率100%。宜昌市五峰县市场监管部门办结的侵犯“小龍坎”注册商标专用权案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省十大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典型案例,为商标保护提供宜昌样本。宜昌在2023年度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排名中较上年上升28位,在地方知识产权保护绩效考核中连续3年获全省优秀等次。
在跨区域协作方面,2024年,宜昌与10省13个地市共同签署了《城市跨域知识产权保护运营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牵头组建长江中上游保护联盟,推动形成区域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新格局;开展宜荆荆恩片区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运营活动,推动四地知识产权、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实现执法互认、证据互通。
全地域覆盖
品牌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宜昌深入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构建以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国际注册商标为主体的品牌体系,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宜昌以地理标志赋能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创新推出地理标志产品产值统计核算制度。截至2024年底,全市地理标志总产值146.59亿元,同比增长13.13%。秭归脐橙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综合产值近200亿元,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4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互认互保名录,彰显宜昌品牌“走出去”成效。
宜昌商标品牌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梯队。11家单位和2个区域商标品牌入选“千企百城”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名单。当地开展国际品牌创建项目30个,拥有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1430件,实现出口额59.87亿元,品牌国际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宜昌加快推进三峡商标品牌与地理标志研究院建设,“宜红工夫茶”“秭归脐橙”成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代表。宜昌在2024年“我喜爱的湖北品牌”大赛中斩获“2金1银”佳绩,6个项目纳入荆楚品牌培育工程。“秭归脐橙”“宜昌蜜桔”2个品牌获得中部四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创新大赛金奖,“夷陵牛雪花牛肉”“枝江酒”“远安香菇”获银奖。
全维度发展
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围绕“建机制、强平台、育人才、优生态”的总体要求,宜昌持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能级,强化服务供给能力,构建良性生态。宜昌市知识产权局获评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并获省政府办公厅激励表彰。
目前,宜昌已建成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先后入驻机构近30家;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武汉代办处宜昌工作站,发布知识产权服务“三张清单”,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与此同时,集聚区构建“一平台四中心”运营体系,涵盖线上服务平台、展览展示平台及地理标志、水利水电等四大产业中心,总投资超6800万元,其中社会资本占比近半。
为夯实人才根基,宜昌在全省率先出台《宜昌市知识产权人才引育行动方案》,推动人才享受市级人才政策与专项奖励双重支持,累计兑现奖励65.8万元。累计认定相关知识产权人才18人,知识产权专员总数达60人,专利代理师数量较此前增长160%,为高质量发展引水活源。
近年来,宜昌组织举办知识产权培训186期,覆盖各类群体4.07万人次,参训干部和专业人才逐年增长。开展知识竞赛与专题宣传30余场,市政府门户网站知识产权专栏访问量达63万人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宣传片获全国二等奖,宣传覆盖力持续扩大。
“2025年,宜昌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锚定知识产权强市目标,紧扣‘创造高质量、运用高效益、保护高标准、服务高品质’的工作主线,重点从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成果转化、健全保护机制等5个方面持续发力,推进宜昌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向纵深发展。”宜昌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2025,湖北宜昌——
主要预期目标
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和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等示范试点建设,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1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件,万户市场主体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突破1000件,年度 PCT国际专利申请突破50件,知识产权工作持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扎实推进知识产权“两行动”
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专项行动。加强省、市两级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中心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加大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力度,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运用和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统计、地理标志产品产值统计工作。
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落实《湖北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6年)》,支持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及专利供需对接,开展专利开放许可,培育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
深入实施“两工程”
实施商标品牌培育工程。积极推进商标品牌建设,持续推进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广泛规范使用,加强对宜昌蜜桔、宜都宜红茶等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名录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宜昌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申报化工和装备制造重点领域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进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城市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省、市级知识产权“两站”建设,推广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省级标准。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双百双千”活动
服务100家龙头企业、100家出口企业,实施1000家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产出2000项知识产权成果,加快推动中小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发展壮大,提升市场竞争力。